conclusion of freshman

我突然很想写一个年度总结。但太久没认真审视自己了。

5分钟前,我突然想翻开《阿尔吉侬的花束》。我看着后面几页的主角,沉迷看电视,以便忘记他所有的烦恼。我于是想起了关于阿尔吉侬的一切,一个实验室的聪明老鼠,获得了智慧,于是,于是他就做题,跑好多的迷宫。而用了和阿尔吉侬同款药的主角,从低能智障成为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却自己研究出了他将要变回那个不认字的智障这个事实。

几个小时前,我像主角一样,躺在椅子上刷视频,脑子里不知道会想什么。

两三天前,室友同他的对象分手了。他和我聊了好多。他说他突然觉得我这个人好孤独。我只好说孤独习惯了也不错。我不知道他到底还会想些什么,但见到一个人在我面前崩溃的出动还是不小。

再一两天前,我做完了我项目的中期答辩。这个项目赛很不顺利,从四月底立项以来,我没有多少时间分在它上面。后来它占用了我好几个周末和快一半的考试周时间,即使如此程序也没有对接好。我们3个人只好按着有问题的程序盲人摸象一样写文档,准备答辩。这个答辩只有5分钟。老师甚至不知道我们的程序来源于快10年前研究的技术,说用的技术这么先进之类的话。。。

结果如同队友说的一样,我很难不讨厌做项目赛。就算比赛结果还算喜人。

大概是4月刚开始,我通过了链时代工作室的招新。我只是有点迷茫的尝试接触了一下区块链,面试过的也很突兀。大卞也许是看上了我博客里几篇学操作系统的文章和我大佬室友的点吧。后续其实学的也不顺利。我不会的太多了,盯着同方向的同学学长库库做题写项目读论文,我只是羡慕,我只是看着。只会做一半的题,项目赛学习和读论文也只是浅尝辄止。我有时会有种我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没有的错觉。

上学期的我,很执着于去加入一个工作室。我想着只要加入了就有了工作机会,就有经验和一群能够一起奋斗的人作陪。我想错了。加入了工作室,该学的东西只会更多,只会因为见的更多而自叹不如。而比这个身份更宝贵的,是我当时那份凭一点兴趣就能很快乐的学习的心态。学习的东西,一旦赋予了责任、利益、未来这些莫名奇妙的标签,就会败坏自己的心情,扼杀自己的兴趣和动力。而且实际上,我也无法在这些所谓的“自己觉得要学的东西上”找到未来。

我已经无法想象刚刚入学的自己了。

what does techs bring to me?

我算全栈嘛?在初学的时候我很向往这个词,毕竟它意味着成功、经验、多面手等等我对技术和人的结合中的所有想象的集合。我算全栈嘛?

当然不是。

就算我会前端,可是css和js我已经不太会用了。我虽然会制作网页界面,但我不太会为此兴奋。我虽然会写后端,做服务器后台程序存数据进数据库,可是我的后端有点childish,就像这个项目赛一样。我接触过网安。我去做web的题,学习一些二进制的知识并尝试过实践。但是越学我越觉得,这个是给天才的技术栈,不是给我的。我接触过区块链,并且从中得到过很多对自己的认可。可是要我用它去尝试就业,这是我不能想象的。这不可能。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将要去做嵌入式相关的综设课题。已经清楚自己实力的我没有去做最难的综设。现在想来,我只是想给我的全栈梦一个简单的交代。

我其实在安慰自己,只学过一年的计算机技术,就能接触很多技术栈。可是这些技术带给我了什么呢?

说实话,学技术的过程就是很奇怪。带着玩玩具的心态就是可以学的很痛快很开心,可是初学的时候绝对不会这样。初学的我只会到处找学习路线,到处问学什么好,我该学什么。即使我暂时知道了该学什么,即使我每一个时刻都在假定自己应该学什么,我就会收获我想要的嘛?那么,沿着众多路线爬行了很久的我想要什么?技术带给了我什么吗?

我意识到自己其实在心态上走了很久的弯路。或者说,逃离中学式的上课的心态去学习,是我这一路上的收获。而通过这一系列的技术栈带给我的知识和能力,已经是技术能给我的最简单的东西了。我或许得逃出技术这个名词的束缚。我应该为我想要的东西学习应用技术,而不是沿着所谓的学习路线,凭着焦虑去前行。

why always tech?

我已经聊技术聊了很久了。因为这一年我献给编程的时间就是最多的。我其实错过了很多,去延续我以前的兴趣的机会。我不再画画,逐渐放弃拼模型,就算这些东西我做的很烂。我不再读技术以外的书,不再会手写日记和练字。这其实很可悲。我曾经是个一年读的书上百本的人。书本从小陪我到大,教会我孤独和活着,而我竟然会在某一天之后,像告别父母和爱人一样远离它们。我这一年的消遣和乐趣也就只剩刷视频、玩玩游戏,一种我最讨厌的生活。我接触的人也少。我也运动得越来越少,长得也很胖了,到我无法想象的地步。都是因为技术吗?都是因为迷茫和焦虑吧。

未来的一年,我将被学业和技术填满,我将获得更少的时间去有趣地取悦自己。我现在已经连续几个月不和家里人交流,未来一年也可能不会有大的改变。真没意思。

Hey Jude

我曾经想象过一种生活,我没有烦人的家庭,和我喜欢的人住在一起,被我喜欢的兴趣养活,每天为此付出我的一切。我只是在做梦。因为我喜欢的人早已离我而去,而我讨厌的正想尽一切办法向我靠近,我还在找我喜欢的兴趣,我所谓的付出一切的使命,它们藏在一些东西的特质之中,我有过找到了它们的错觉。

现在我开始让我觉得,我应该在我已经接触的事物中做一个简单的选择。我已经失去探索新事物的能力和成本了。我的身体、我的经历们都在让我如此觉得。我说不定只是想成为一个一辈子盯着电视睡着又醒来的老年人,就像《阿尔吉侬的花束》的主角一样,失去智慧,失去记忆,失去亲人,在成人学校里学了又忘,只用简单的快乐,哪怕明天就会忘掉。

algernon

“拜托不······拜托不······不要让我忘记怎么读和写······”

“我不要纪尼安小姐为我难过。我知到面包店里的每个人都为我难过但我也不要这个。所以我要去一个有很多像我一样的人的地方哪里不会有人在乎查理曾经是个天才而现在却连书也看不董或是字也写不好。“

”我要去的地方我将会有很多朋友。”

怎么简单的几行字就这么动人呢?

去年的某段时间我有在去找心理辅导。那段时间我招新面试失败,因此或许不止因此就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觉,熬到7点半,送走室友去早八,然后一边嚼着面包一边哭。那时的我真的很傻。我那时讨厌一切。

再之前我经历了一年的gap-year,就像预科学长说的那样,那一年是我最快乐的一年。我每天有充足规律的学习和运动时间,遇到了特别多有趣的人,上课管的很宽松,那年我还做了一点社科学习研究,写的三什么,三喻文化,得到了学弟一年后所说的“老师的高度评价”。甚至在文学课上遇到了一个有趣的老师。他说很多文学作品都是理工科的学生才能写出来的。虽然他的课没几个人看,但是他指导了我用ai写小说大纲的方法。托他的福我也在期末创作了一篇还算有意思的作品。那时我不知道未来是啥样子,只知道只要遵循内心学想学的做想做的,我就不会浪费我自己。

没错吧?没错吧。

现在我也不过是走了点岔路罢了。不过是一点不足挂齿的迷茫和苦闷,却一度把我像陈酿一样迷倒。

Disenchanted

来聊一点音乐吧。作为一点调剂。

我不懂音乐。我只知道听歌。我倒是知道听到某首歌时的那种感动,韵律和心跳处处嵌合,歌词有有意无意地流入流出脑袋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我着迷。

我听特别多的j-pop,后来我会听摇滚,和特别是朋克。我不懂朋克具体是什么意思,只知道我喜欢一首歌,喜欢一个歌手或者乐队。然后乐队介绍上就写着各种各样的朋克。My Chemical Romance、Sum 41、Queen、uplift spice、Avril Lavigne、green days、Maneskin、linkin park、373、n-buna、ado、苹果女王、yui、oasis、日向文、mili、neck deep、HAG,像报菜名一样对吧?因为我只知道听,只知道被音乐陪伴、只贪图享受。它们因为各种各样奇怪的原因出现在我的耳边,我就手足无措的接纳它们。

是否我也能像音乐一样,看待世界?我没想过。我需要几分钟听一首歌,可是我需要耗尽我的一切把我投影在这个世界。这是种错位了的遗憾。音乐只能是我的调剂。

when you‘re gone

再来聊点书吧,这是我现在最大的遗憾。

书曾是我对抗中学时期压力的方法之一。我读书,所以会对现在很少读书的我感到遗憾。我的书柜里的书比我高,也比我父母加起来还多。我的书柜里有漫画、轻小说,也有哲学史、各式各样的小说。可是我现在面对这些书,只感到陌生。

谁知道呢?曾经我在日记里给《存在与虚无》做笔记,像链式调用一样一层一层写下什么是存在、不存在和毁灭还有虚无之间的关系。多无聊的东西啊。后来我就去读一些讲的宽泛一点的东西了,比如那本什么杜松子酒的,讲萨特那一系列人的思想结构、讲萨特身边的人,和《存在与虚无》比起来像故事会一样。以前我最喜欢的是《美丽新世界》,对所谓的人类的未来被二战时期的人一一预言感到惊悚一般的兴奋。我和同学偷或者说借图书馆的文学杂志,对里面尺度巨tm大的色情片段品头论足。现在我书柜还剩一本图书馆的《品三国》没有还,在我柜子里格格不入。

我当时就是个瞎几把读书的傻子,觉得书代替了我的父母教育了我的少年时代,觉得书代替我活过了很多次未来。可是世界不是一本书,世界是一支写一画漏掉一瓶墨水的糟糕老钢笔。而我是拿这支笔做笔记的孩子。

而现在,我买的书尽是什么linux的硬件开发之类的技术书籍。无所谓这些书的好坏,有所谓的是我一直带着的一本《白鹿原》,一年半了没有拆封。

to be a rock and not to roll